和谐相处的最佳课堂


前言

泰国北碧府的帕朗塔布寺,曾是一个仙境。这里饲养着100多只老虎,也被称为虎庙。僧侣与老虎和平共处,可以将双手伸进虎嘴,可以让老虎做出各种可爱的表情,凶猛的兽王更像是可爱的大猫。

在这里,虔诚的宗教信仰与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相辅相成,2006年,美国《时代》周刊评出的亚洲之最中,虎庙被列为“和谐相处的最佳课堂”。

游客们慕名而来,发现这里更像是动物园,收取高额的门票和游玩费用。然而,大多数人仍乐于和老虎们亲密接触,一起合影,视其为难得的体验。

曾经的那个亲昵瞬间

童话终究敌不过现实

虎庙正式名称叫帕朗塔布寺,由于地处泰国北碧府,简称“北碧虎庙”。虎庙距离曼谷约3小时车程,占地面积320万平方米,常年养着上百头大小老虎,老虎们看起来温柔乖巧,整天和寺里的僧众黏在一起。游客花几十美元,就可以和老虎们合影,甚至骑在虎背上,或者抱着小老虎拍照。寺庙称,这笔费用被用于饲养和保护老虎。

根据僧人们提供的材料记载,1999年2月,寺庙收养了第一只幼年雌虎。当时,寺庙僧人“千辛万苦寻到林中”,将“侥幸逃脱偷猎者魔爪”而奄奄一息的幼虎抱回,很可惜,这只小虎很快伤重不治。

不久之后,两只刚出生几个星期的小老虎又被“送进”寺庙。过了几个月,村民又送来几只小老虎。

之后的8年里,虎庙里的老虎一直在缓慢增长。2007年,老虎庙的老虎为18头。但到了2010年,老虎急剧增加到70多头。到2016年,这一数量又暴增到147头。

去过虎庙的人大都有同感:庙里的老虎精神不是很好,看起来睡眼惺忪。有的游客照完相后,问僧人是不是给老虎打了镇静剂。僧人解释说,这些老虎是他们从小养大的,已经习惯了和人生活在一起,每天都有人来照相,见怪不怪了。因为在炎热的白天喜欢睡觉,所以才看起来懒洋洋的。

僧人还称,庙里的老虎从小照“禁止暴力”的风格养大,小老虎的好斗行为会受到惩罚,例如往它们身上喷水什么的。假如有一头牛或羊从旁边经过,僧侣们会蒙上老虎的眼睛。

不少动物保护主义者指出,虎庙的老虎之所以容易接近,是因为被寺庙灌了药。还有游客表示,曾见到僧人虐待老虎,拉着老虎的尾巴拖来拖去,还一拳揍在老虎脸上。尽管泰国政府曾有意关闭虎庙,但虎庙却坚决抵制,并否认虐待动物。

多年来,虎庙究竟从老虎身上赚到了多少“养虎善款”,至今不得而知。但是,虎庙确实越来越火,有自己的网站、报纸、广播电台,在当地成为文化品牌。比起寺庙,这里似乎更像一个动物园。事实上,虎庙确实取得了动物园营业执照。

2009年,英国人沃顿在亚洲各国旅行时,在虎庙工作了一段时间。他发现,一只名叫“伊萨拉”的雌性老虎突然有一天消失了。6个月后,伊萨拉又回来了,不过变成了一头雄虎。

沃顿的部分工作是每隔几小时为虎仔喂食。有一天晚上,他看到一头老虎生下一窝幼崽。第二天早上,那些幼崽都已消失不见。沃顿询问那些虎崽都去哪了,一个泰国员工告诉他,“没有啊,哪有什么虎崽。”沃顿坚持说自己看见虎崽了,那人就悄悄地告诉他,“那些虎崽都被运到了老挝的一个老虎农场。”

对于这一段描述,美国记者的结论是:僧人们的做法就是“弄走一些老虎,然后找来它们的替代品,或者更改其他老虎的名字来掩盖”,并通过这种方式,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老虎“消失”。

对此,老虎庙的住持拒绝接受采访,从头到尾只是一句话:“我们的老虎还在这里,都在老虎庙里。”

老虎都去哪儿了呢?报道此事的外国记者称很可能被走私掉了。

在泰国,按照法律规定,要给濒危老虎体内植入微芯片,以确定老虎的数量和行踪。而在去年,一名虎庙兽医辞职后,将3枚芯片上交给泰国警方。这一新闻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,虎庙近几年“倒卖走私”庙中老虎的传闻被翻出箱底。

同年4月,泰国政府清点老虎庙,确认至少有3头老虎不知所终,同时发现13头没有被注入芯片的老虎,还在冷柜中找到一头老虎的尸体。

而根据澳大利亚动保组织Cee4life的调查,从1999年到2015年期间,老虎庙共进出281头老虎,和当前的147头老虎之间相差134头,因为圈养的老虎通常能活16到22年,这么多老虎不翼而飞,很难只用死亡解释。

为什么要走私老虎呢?在东亚一些国家,虎骨、虎皮,甚至老虎的胡须,都是黑市上炙手可热的名贵商品,有人相信它们具有药用价值,甚至有人用老虎的血肉、皮毛和骨头熬制“虎胶”。于是,捕猎和饲养老虎,成为一项暗中进行的生意。在拥有147头老虎的虎庙,多了一两头,少了一两头,常人难以察觉。因此,虎庙实际上演变成为一个东南亚地区老虎走私的绝佳“中转站”。

随着真相被逐步披露,迫于各方压力,泰国政府终于开始对这块国际旅游的金字招牌展开调查,并于2016年6月给这个童话画上了一个残酷的句号。

后记

从20多年前靠“慈悲心”声名鹊起,到如今因“贪欲念”声名狼藉,虎庙传奇已步入尾声。故事最终以惊天逆转的剧情落幕,毫不夸张地说,对泰国社会的震撼史无前例,不啻一场观念与信仰层面的“政变”。

虐虎、弑虎、走私、勾结、敛财、征地、滥权、妄享、诈骗、愚众……在清查虎庙过程中不断被挖掘出来的恶行,在外界看来,充其量是新闻素材和炒作由头,但在泰国社会,这个悲剧却前所未有地同时拉断人们的两根心弦。

心弦之一是对自然观的社会认同。受信仰影响,泰国人向来把人与自然、人与其他生命的和谐相处视作骄傲。正因如此,各种救助动物的故事不时出现于泰国的新闻头条。十多年前,泰国国王普密蓬亲写一本书,讲述自己领养流浪狗的故事,在整个社会引起强烈共鸣。因佛教徒众多,绝大多数泰国人还自行守戒,不食“三净肉”之外的荤腥。对于老虎,泰国人更是颇有感情。泰国历史上抗击缅甸入侵的吞武里王朝开国国王郑信王的部队,就被后世称作“郑信虎军”。此后,“虎”成了王牌部队的象征。直至今日,泰国少年童子军还被称作是“幼虎军”。在民间,虎更是桀骜风骨的化身,有“贫贱不移虎威”的俗语。

心弦之二是对信仰的心理寄托。泰国被称作“黄袍佛国”,暹罗族也是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信仰佛教未有间断的民族之一。泰国人对佛教的尊崇,不止于叩首膜拜这类信仰仪式,佛教深入日常生活几乎每一个角落。每一个社区都有寺庙,寺庙里的住持方丈往往是人们倾诉的对象,是平日里解人愁苦、助人解脱、化解矛盾、解开心结的心理导师。寺庙是泰国人生老病死都离不开的生活场所,出生、成年、结婚、灾病、死亡,人生中几乎所有的大事,都离不开寺庙与僧侣。许多人甚至把寺庙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——在庙中火化与安放骨灰。

而虎庙一案,同时触碰了这两条高压线:那些在僧侣脚下俯首听经的猛兽原是被注射药剂的受害者;那些救治伤虎、驯化野性、天人合一的画面原是掩人耳目、欺世愚人的作秀;那些被人追捧、受人膜拜、得人捐助的“高人”原是杀戮动物、敛财作恶的罪人。

一出生便被浸溺在福尔马林中的虎崽,作为名贵药材待价而沽
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